微課程教學法是翻轉課堂本土創新的理論與方法。在研究與實踐中,把課程的線性模式與離散模式融為一體,取得激發學生學習力、促進內化知識、拓展綜合能力和發展核心素養的良好成效,獲得實驗師生好評。
究其原因,與微課程教學法倡導課前學習采用“自主學習任務單+配套學習視頻”的組合學習法、課堂學習遵循從鞏固知識過渡到內化知識的“四步法”(一般表現為檢測、進階、協作探究/創作、成果展示四個環節)有關。不過,常有教師擔心:是否會“模式化”?
其實,微課程教學法的實驗既有共性又有個性。共性在于,課前學習完成學習知識,課堂學習完成內化知識、拓展綜合能力和發展核心素養,并用“任務單”規范教師職業行為,使“教無定法”走上遵循“學習規律”的軌道。個性在于,指導學習的方式不同,即使在課堂學習“四步法”中,教師設計的四個環節也是爭奇斗艷、精彩紛呈。我們不妨從孫曉娓的《江南春》與陳蘊潔的《暮江吟》的比較中窺見一斑。
在課堂檢測中,孫曉娓通過設計“做一做”“讀一讀”“說一說”完成閱讀理解、詩文誦讀和《江南春》寫作特點分析。陳蘊潔通過設計“拼眼力”“比耳力”“賽口才”完成詩文讀背、想象畫面和交流收獲。
進階環節,孫曉娓設計“填詩”任務,把自己創作的《七絕 夏日詠荷》一詩,每句分別摳去一、二、三、五個字,讓學生暢想填字,為創作完整的七言詩創造條件。
陳蘊潔則把進階與微項目學習合二為一,讓學生“結合本單元習作3《寫觀察日記》,根據七絕的格律規范,創作一首七言詩”,要求做到:有形有色有動靜,描寫顏色用疊詞,借助景物抒情感,用上比喻寫生動。為了保證學習質量,陳蘊潔提供了指導學習的表格作為腳手架。表格有四個欄目:一是創作思路,要求從形入手,選定“把 比作 ”,進而觀察“色”,分析“動”“靜”,抒發“情”;二是煉字,包括押韻的字和想用的疊詞;三是形成作品;四是評價標準,要求創作完成之后對照標準打“√”或打“?”。
再來看孫曉娓設計的微項目學習:
什么季節、哪里的景色,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?選擇印象深刻的一處景,試著創作一首七言詩。
提示:1.確定景點和季節。2.選擇典型景物,想一想:從哪些角度表現景物特點?可以列一列。3.做到借景抒情,句末押韻。
于是,我們看到一條定點定季定景物、分析特點列提綱、借景抒情押好韻的創作之路,學生心中的詩便汩汩流淌出來。
由于杜絕了“腳踩西瓜皮”式的“教無定法”,規范出“學有規律”的“教無定法”,我們高興地看到,在微課程教學法的實驗路上,從劉潔、趙卉到陳蘊潔、楊強強、孫曉娓,以及不同學科的實驗者們,個個遵循學習規律,又不乏個性化創意的精彩。
![]() ![]() |